服装作为戏剧中审美客体直观的外在形式,通过现实主义、浪漫主义、象征主义三种主要表现形式,强化了自身在戏剧综合因素中的主动性,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戏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个性的表达。
追溯戏剧的起源——公元前5世纪,古希腊人在狂欢的酒神祭典上,把自己装扮成理想中的诸神,尽情舞蹈,带着昂然自得的欢喜欲狂,大步行走、跳跃、歌唱,以此表现一种“使动物说话,使大地流出牛乳和蜂蜜”的超自然力量。作为与人贴身的服饰,与舞者的仪态、动作、表情一起,展示舞者纵情狂欢的喜悦灵魂。在这原始的戏剧形态中,戏剧服装的表现功能就有了初的体现:再现古希腊人理想中神的形象。戏剧源于生活,又高于生活。因而戏剧服装自然不同于生活服装,它更典型地塑造、表现了人物形象。戏剧服装还是综合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,它与台词、动作、布景、灯光、音乐等因素共同构成了戏剧的整体系统。由于这种戏剧结构的综合性,决定了戏剧服装本身是一种多方位的投射因素,一种能激发创意、加强表现力的形式语言。
西装广义指西式服装,是相对于“中式服装”而言的欧系服装。狭义指西式上装或西式套装。
西装通常是公司企业从业人员、政府机关从业人员在较为正式的场合男士着装的一个。
西装之所以长盛不衰,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,主流的西装文化常常被人们打上“有文化、有教养、有绅士风度、有感”等标签。
西装一直是男性服装王国的宠儿,“西装革履”常用来形容文质彬彬的绅士俊男。西装的主要特点是外观挺括、线条流畅、穿着舒适。若配上领带后,则更显得高雅典朴。
汉服又有礼服和常服之分。其中,冕服为帝王百官隆重正式的礼服;袍服(深衣)为百官及士人常服,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。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,下穿长裤。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。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,以笄固定,加之以冠,以示成年。
清朝初年,满清统治者执行“剃发易服”政策,禁止人民穿着汉服,蓄长发。从此古汉服渐渐从人民生活中消失。由于清廷的“十从十不从”政策,汉服并没有完全消失,例如道教、佛教的僧侣服饰就保留了下来。
汉服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,亚洲各国如日本、朝鲜、越南、蒙古、不丹等的服饰均有借鉴。
舞蹈服装应该款式优美,充分展现舞者的造型美感,尽量时尚潮流化,给观众一个强大的视觉冲击。
舞蹈服装色彩搭配应该可以营造气氛,突出意境,不同的音乐和舞蹈表现形式会影响到舞蹈演出服装的配色,从而使舞台氛围更加融洽。